涉稅風險防控的核心在“防”,基礎在“控” |
來源: 發布日期:2022-01-17 人氣:1257 |
“風險防控”,仍是2021年稅收實務界的熱詞,一系列涉稅違法典型案例的接連曝光,更是引發業界對涉稅風險防控的關注。中辦、國辦印發的《關于進一步深化稅收征管改革的意見》提出,要建立健全以“信用+風險”為基礎的新型監管機制。對納稅人來說,涉稅風險防控,核心在“防”——不給自己“埋坑”,更不能“踩坑”;基礎在“控”——建立健全內部控制體系,為風險防控提供制度支撐。 涉稅風險:不可不防 長春中車軌道車輛有限公司,作為一家歷史悠久的國有企業,一直以來非常重視企業的稅務風險內部防控機制建設。公司財務負責人陶繼武告訴記者,企業在財務部門設有獨立的稅務工作組,專職負責內控監督。企業所有生產環節中的涉稅事項,包括書面合同簽訂、原材料出入庫、職工薪酬發放、技術研發、重大事項方案制定等,工作組都會全程參與或監督。同時,企業主動與主管稅務機關簽訂了稅收遵從協議,邀請稅務機關提出完善內控機制的合理化建議,協助企業進一步完善內控制度。企業稅務風險內控機制的高效運轉,為企業健康發展提供了有力保障。“在最近3年的稅收執法檢查中,我們公司基本沒有發現稅務風險點。風險防控質量‘杠杠的’!”陶繼武說。 最近幾年,越來越多的大中型企業,與長春中車軌道一樣,嘗試著通過各種方式進行涉稅風險防控。 涉稅風險,是企業各項活動中,由于未遵循稅法可能導致遭受法律制裁、財務損失或聲譽損害的風險。北京天職稅務師事務所總經理劉雪華告訴記者,實務中,企業面臨的涉稅風險,主要包括兩方面:一方面是企業的納稅行為不符合稅法規定,未繳或少繳稅,從而面臨補稅、罰款、加收滯納金、刑事處罰及聲譽損害等風險;另一方面是企業適用稅法不準確,沒有充分享受稅收優惠政策,多繳稅款,承擔了不必要的稅收負擔。 據北京華稅律師事務所合伙人王強介紹,針對企業可能存在的涉稅風險,稅務機關通常會采用風險提醒、稅務審計、反避稅調查、稅務稽查等方式和手段,進行風險管理,提高納稅人的稅法遵從度;企業則會采取各種必要的措施和手段,對涉稅風險加以防控,預防“多繳”“少繳”“早繳”“晚繳”的風險,并將已經出現的涉稅風險控制在合理的范圍內。這就是人們常常提及的“涉稅風險防控”。 涉稅風險防控,之所以成為最近幾年的熱詞,專業人士認為,是宏觀外部環境與企業內部管理需要共同作用的結果。 王強表示,隨著稅收征管改革不斷深化、涉稅違法打擊力度不斷加強,對企業來說,防控好涉稅風險,提升稅法遵從度,成為一種必然趨勢。據王強介紹,近年來,國家稅務總局聯合其他部委,相繼發布了“雙隨機、一公開”、稅銀互動、涉稅信息交換平臺建設、重大稅收違法案件聯合懲戒等多項舉措。與此同時,稅務機關對稅收違法犯罪行為打擊力度不斷加大,通過運用數據優勢開展風險分析,嚴厲打擊虛開騙稅違法犯罪。基于此,涉稅處理不合規行為將被充分挖掘,暴露在陽光之下。“這引起了企業對涉稅風險的關注和重視。”王強說。 對企業自身來說,涉稅風險防控,已經成為繞不開的一個話題。 甲公司及其股東張先生,因對涉稅風險防控重視不夠,就曾“吃了教訓”。2016年,張先生以專利入股的方式,對高新技術企業甲公司進行投資,并成為該企業的股東。投資完成后,由于對稅收政策了解不夠,張先生未前往稅務機關進行備案,甲公司也未代扣代繳其個人所得稅。2020年,甲公司主管稅務機關作出稅務處理決定,認為張先生以專利入股,構成非貨幣性資產出資,應當繳納個人所得稅。由于該企業未實際代扣代繳,張先生也未自行申報,主管稅務機關依法作出決定,向張先生追繳個人所得稅,并對甲公司處以罰款。補稅、罰款金額合計達數百萬元。 華稅稅務師事務所高級經理楊勝明告訴記者,根據現行稅法規定,自然人以非貨幣性資產投資,可以適用分期5年納稅的優惠政策。但享受這一優惠的重要前提之一,是納稅人向主管稅務機關辦理備案,并提交分期納稅計劃。張先生以專利投資入股,實質上符合分期納稅的條件,可以在5年內分期納稅。但由于張先生和甲公司對相關政策的關注度不夠,忽略了其中的關鍵細節,導致雙方都陷入了稅務風險之中。 楊勝明說,隨著各類稅收優惠政策的不斷推出,在企業內部實施從上到下全過程的涉稅風險防控,強化業財稅法的深度融合,以準確享受到各種優惠,成為越來越多企業的選擇。 涉稅風險:要“防”也要“控” 開展涉稅風險防控,具體應該怎么做?專業人士一致認為,核心在“防”——要進一步增強稅務合規意識,通過事先預防的方式,針對識別出來的不同稅務風險,采取不同的方法控制在一定的程度;基礎在“控”,通過健全的防控機制,控制涉稅風險不發生、少發生,從根源上降低稅務風險產生的可能性。 核心在“防”:“量體裁衣”式全流程管控 國家稅務總局長春市稅務局第一稅務分局干部郝峰輝:每當提到企業的涉稅風險,一些人總會下意識地認為,那就是企業財務部門的風險、財務人員的風險。其實,財務、賬務處理過程中的涉稅風險,只是企業涉稅風險的一個方面。尤其是對大中型企業來說,許多涉稅風險存在于日常生產經營、重大事項決策以及內控機制運行中。 以簽合同為例,合同中約定的交易方式、收款方式、付款時間、款項金額等,會直接影響增值稅的納稅義務發生時間和增值稅的計稅基礎;框架協議的簽署方式,會直接影響印花稅的計算方式和繳納時間;資產重組等重大事項的合同內容,會成為決定企業適用一般性稅務處理還是特殊性稅務處理的關鍵因素,影響著企業所得稅的計算方式和繳納時間。簽署一份合同,不是簡單地簽字蓋章,企業如果不能充分認識到里面潛在的風險,極有可能會增加企業的涉稅成本,影響企業的納稅信用度,甚至帶來嚴重的危機。稅務管理滲透于供產銷全部過程,因此,在合同簽訂前,就應當開展涉稅風險評估,將可能存在的風險識別出來。 北京天職稅務師事務所總經理劉雪華:事前做好風險防控,比事后“找補”性價比要高得多。實務中,一些涉稅風險防控薄弱的企業,在“爆雷”后才想到要縫補漏洞,往往已經于事無補。例如,一些企業沒有制定規范的報銷制度,業務人員為了報銷費用,從外部取得虛開的增值稅發票,財務人員沒有認真進行核實、檢查,就據此辦理了報銷并入賬。這不僅給企業帶來增值稅進項稅額需作轉出處理、成本費用不能在企業所得稅稅前扣除等損失,更嚴重的是,還可能給企業帶來行政處罰甚至刑事責任等一系列風險。 企業要重視涉稅風險的事先預防。比如,對科創型企業來說,前期就應從內部規范制度著手,提前梳理好產業目錄,做好研發項目立項管理,確定研發人員名單,并做好研發費用歸集整理等工作,以便后期順利通過高新技術企業資格認定。 伴隨一系列強針對性、高含金量稅收優惠政策的落地,企業迎來重大利好。企業應與主管稅務機關增強聯系,加強溝通。一方面,及時提出涉稅訴求,利用好其提供的專業服務,搭好稅務“便車”,確保各項稅收優惠應享盡享;另一方面,也避免因稅法與財會制度之間的差異,或者對政策理解不夠準確,可能帶來的涉稅風險。 北京華稅律師事務所合伙人王強:涉稅風險防控并不是千篇一律的,企業應結合自身特點,“量體裁衣”,選擇有效的防控手段。對于業務類型較多且差異較大,涉稅風險點分布廣的企業來說,可以考慮印制稅務合規白皮書等,根據不同業務類型,分門別類設計防范措施。而對于業務類型較為單一,涉稅風險點集中的企業來說,則可以考慮制定簡單的稅務合規手冊。以私募基金公司為例,如果基金的投資環節、類型比較單一,采用稅務合規手冊的方式可能比較合適。合規手冊的內容要注意重點突出,易讀、易解,將開展業務過程中可能遇到的常規稅務風險,及其相應的防控方案納入其中。 基礎在“控”:需要給力的制度支撐 華稅稅務師事務所高級經理楊勝明:涉稅風險防控,基礎在“控”,而這需要一系列的制度支撐。值得企業重視的是,稅務合規教育宣傳,是涉稅風險防控體系建設和落地的重要手段和途徑。企業要定期對企業財稅部門開展稅務合規教育培訓,平時也要注重對員工開展稅務合規宣傳。只有在企業員工心中切實建立起稅務合規的意識,繃緊稅務合規這根弦,才能將涉稅風險防控落到實處。 一汽鍛造(吉林)有限公司財務負責人包主任:企業涉稅風險管理的體系建設,需要明確相關人員的崗責分工、風險評價的尺度標準、風險反饋的規范執行,將涉稅風險防控的重要性提升到企業發展戰略高度,借助科學高效的管理手段,在生產管理全過程中,提高涉稅風險防控的質量和效率。 長春市稅務局第一稅務分局干部李婷婷:對企業來說,建立涉稅風險內部防控體系,需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做起。一是不斷健全、完善自身財務管理制度及內控管理制度,精準定位內控薄弱環節,有針對性地設計內控方案,健全企業內控機制。同時,建立起涵蓋企業財務和稅務領域的數字化標準體系,整體提升企業的涉稅風險防控能力。二是充分運用信息化手段,提高自查能力,密切關注、動態跟蹤重點行業、重點稅種、重點環節的稅務風險,查缺補漏。三是在“融”信息上下功夫,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和大數據,在信息共享上積極創新,加強行業交流與數據共享,對同行業、同稅種、同流程等涉稅風險進行有效識別并防范。四是重視全員學習和培訓,增強員工法治觀念,讓每一位員工都充分認識到涉稅風險防控的重要性,并將評先評優、績效考核、責任追究與涉稅風險防控工作有機結合起來。 合肥深度稅籌 專業稅務籌劃機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