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轉賬存在的稅務風險 |
來源: 發布日期:2022-03-21 人氣:953 |
隨著個人所得稅匯算清繳的普及,居民個人的納稅意識也日益增強。正所謂“掙得少愁錢,掙得多愁稅”。無論影視明星還是網絡直播,無論公司老板還是高薪雇員,這種“愁”充斥著很多人的內心。為了盡可能幫助大家多省下“仨瓜兩棗”,市面上各種“省稅”的套路真可謂是五花八門。 這其中最為大家熟知的就是:自然人之間直接轉款。 正是由于自然人之間的轉款數量太多、交易太頻繁,很多人就想當然地以為,面對簡直天量的交易記錄,監管部門根本就無從查起。再加上“別人這樣操作就沒事”的盲從心理,于是很多人就心安理得地加入到其中的行列。 個人之間的轉款,如果只是單純的數字,很難說清楚資金的用途——是借錢、還錢、捐贈、購物、支付服務費,還是…… 為了避免未來出現不必要的麻煩,個人轉賬時——尤其是較大金額轉賬,往往還是要把資金的用途備注清楚。將來萬一有什么說不明白的,至少還有據可查。 殊不知,這樣的記錄其實就是一把雙刃劍。在面對監管部門的檢查時,這種記錄就成了非常確鑿的“此地無銀三百兩”的可靠證據。 2021年12月11日,國家稅務總局廣州市稅務局第二稽查局對廣東***醫療管理有限公司作出的行政處罰決定(穗稅二稽罰〔2021〕341號,該處罰決定源自網絡公開信息)就很能說明這個問題。 處罰決定顯示,該單位于2017年11月至2018年9月期間以醫療服務費的名義通過私人銀行賬戶、微信等途徑向雇員支付工資、薪金共2,392,171.53元,未按規定扣繳個人所得稅。造成少繳個人所得稅835,766.71元。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稅收征收管理法》第六十九條的規定,對該單位處以應扣未扣稅款835,766.71元百分之五十的罰款417,883.36元。 該公司通過個人之間以“醫療服務費”名義轉賬,實際上就是該公司給個人發放的工資、薪金。遮遮掩掩的結果不僅1分錢的稅沒少交,還額外搭上了稅額50%的罰款,真是“偷雞不成反蝕把米”! 為了加強個人之間轉賬的監管,2022年1月19日,中國人民銀行、中國銀行保險監督管理委員會和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聯合發布《金融機構客戶盡職調查和客戶身份資料及交易記錄保存管理辦法》(中國人民銀行 中國銀行保險監督管理委員會 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令〔2022〕第1號),對個人之間轉款,無論向境內匯款還是境外匯款,無論匯出金額多少,金融機構均必須登記匯款人的姓名或者名稱、賬號、住所和收款人的姓名或者名稱、賬號等信息,同時在匯兌憑證或者相關信息系統中留存上述信息。 監管的趨勢肯定是越來越嚴格了,在“共同富裕”的大背景下,依法、合理納稅才是真正的安全之道…… 你以為呢? 合肥深度稅籌 專業稅務籌劃機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