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股東身份情形下關聯資金往來方式的涉稅影響及選擇分析 |
來源: 發布日期:2021-10-16 人氣:725 |
資金的問題向來是很多行業的命脈線,無論是獲取項目階段還是項目運營階段,資金都是決定項目能否取得成功的決定性因素之一。對于房地產行業來說尤其如此,在外部融資條件越來越苛刻和融資難度越來越大的背景下,項目公司前期更多需要依靠和借助股東自身的資信、品牌和抵押資產去獲取資金。但問題是股東的資金如何進入需要用資的被投資企業有很多的道道,這會影響到股東和被投資企業各自的稅收利益,進而最終穿透影響股東未來整體的投資效益。 從稅收的視角看,最關鍵的是股東身份的不同將決定資金進入被投資企業的方式的優先級選擇。這其中包括自然人股東、法人股東(法人股東亦進一步劃分出內資法人股東和外資法人股東)以及合伙企業持股平臺。 假設被投資企業需要兩億元的資金,自有資金回報折算年化為15%(即3000萬元),那么不同身份的股東應如何判斷資金投入方式的優先級選擇?(注:假定不考慮債資比問題和關聯公司之間是否存在可彌補虧損的問題) 01、自然人股東資金往來的投入方式選擇與稅收差異 對于資金往來而言,自然人股東與法人股東在增值稅和所得稅上最大的差異是稅率的區別,其中自然人股東適用3%的增值稅簡易征收率和20%的個人所得稅稅率,而法人股東可能適用3%的增值稅簡易征收率或6%的增值稅適用稅率以及25%的企業所得稅稅率。 那么對于自然人股東來說,如果資金以“股東投資”的形式進入被投資企業,在被投資企業賬面將形成資本金(實收資本或資本公積)。未來向自然人股東分配資金回報時在稅收認定上屬于“股息紅利”性質,一方面股息不屬于增值稅征稅范圍,自然人股東僅需要承擔20%的個人所得稅;另一方面被投資企業向股東分配的股息紅利無法作為成本在稅前扣除,相當于變相損失25%的稅收扣除利益。 但如果說自然人股東的資金選擇以“股東借款”的形式進入被投資企業,未來自然人股東獲取資金回報時在稅收認定上便屬于“利息”性質。一方面自然人股東需要承擔3%的增值稅稅負和剔除增值稅后的不含稅金額承擔20%的個人所得稅,另一方面被投資企業支付的利息盡管無法抵扣增值稅,但可以在企業所得稅稅前扣除(抵扣25%),中間就會產生稅率差所帶來的稅收利益。 對比上述兩種方式,自然人股東選擇股東投資的形式會凈增加個人所得稅稅負,而選擇股東借款的形式因為征稅稅率與抵扣稅率差的存在,反而會獲取凈增加的稅收利益。具體稅收差異情況如表1所示: 表1-自然人股東投入2億元資金整體稅收差異對比表 02、法人股東資金往來的投入方式選擇與稅收差異 1)內資法人股東 對于內資法人股東而言,因稅收政策適用及稅率差異,資金投入的不同選擇形式所產生的稅收利益將區別于自然人股東。 假設資金的投入選擇“股東投資”的形式,未來向股東分配的資金回報在稅收認定上雖然同樣屬于“股息紅利”性質,但是內資法人股東因其居民企業的身份可以享受《企業所得稅法》第二十六條所規定的居民企業之間的股息、紅利等權益性投資收益免稅的政策。當然,對于被投資企業而言支付的股息同樣不能在企業所得稅上實現扣除。 但如果資金的投入方式選擇“股東借款”的形式,那么未來向股東分配的資金回報在稅收認定上就屬于“利息”性質。內資法人股東取得的利息如果達到一般納稅人的認定標準要承擔6%的增值稅,另外還要按照不含增值稅的利息金額承擔25%的企業所得稅。而對于被投資企業來說,根據增值稅的政策所支付的利息無法取得專票進行抵扣,但是可以在企業所得稅稅前扣除。 對比上述兩種方式,顯然在股東是內資法人股東的情況下,選擇股東投資的形式不會額外產生稅收負擔,但是選擇股東借款的形式一邊承擔6%和增值稅和25%的企業所得稅(合計31%的稅負),另一邊卻只能抵扣25%的企業所得稅,會產生凈稅收成本的增加。具體稅收差異情況如表2所示: 表2-內資法人股東投入2億元資金整體稅收差異對比表 2)外資法人股東 外資法人股東向境內被投資企業以“股東投資”或“股東借款”的形式提供資金的稅收認定形式上與內資法人股東無本質差異,但是稅收利益因該外資法人股東所在國家或地區與中國之間的稅收協定或安排而有所差異。 先是股東投資形式,被投資企業分配的資金回報屬于“股息紅利”性質,對于外資法人股東而言同樣不涉及到增值稅問題,但是取得的資金回報需要由被投資企業扣繳預提所得稅(預提所得稅稅率:香港滿足持股條件是5%,其他國家多數是10%),被投資企業支付的股息無法在企業所得稅稅前扣除。 其次是選擇股東借款的形式,被投資企業分配的資金回報屬于“利息”性質,根據增值稅的規定外資法人股東只能適用6%的增值稅稅率,另外還要按照不含增值稅的利息金額承擔預提所得稅(中港的稅收安排規定利息的預提所得稅稅率是7%,韓國和其他一些國家是10%)。而對于被投資企業來說,利息的增值稅同樣無法抵扣,但可以在企業所得稅稅前扣除。 對比上述兩種方式,不同于內資法人股東,外資法人股東選擇股東投資的形式會產生所得稅負擔,而且被投資企業無法抵扣成本,所以會產生凈稅收增加。但是選擇股東借款的形式則股東這一邊承擔6%和增值稅和7%或10%的企業所得稅(合計13%/16%的稅負),但不同的是被投資企業另一邊卻可以抵扣25%的企業所得稅,因征稅稅率與抵扣稅率差的存在,整體上同樣會獲取凈增加的稅收利益。具體稅收差異情況如表3所示: 表3-外資法人股東投入2億元資金整體稅收差異對比表 03、合伙企業平臺股東資金往來的投入方式選擇與稅收差異 合伙企業作為股東來與被投資企業產生資金往來在稅收處理上會更加復雜,合伙企業在所得稅層面被視為“稅收透明體”,涉及資金投資收回的利息或股權投資分回的股息紅利都將直接穿透回合伙企業的各個股東并根據股東的身份判斷是征收個人所得稅還是企業所得稅。其中,對應合伙企業的自然人股東的部分征收個人所得稅,對應到合伙企業的法人股東的部分則征收企業所得稅。 與內資法人直接作為股東不同的是,對于合伙企業的法人股東而言最大的問題在于:縱使合伙企業是稅收透明體,但是涉及股息紅利的穿透目前的政策將因不符合直接投資的條件而不允許法人股東適用股息紅利免稅的政策。 那么合伙企業作為股東如果選擇“股東投資”的形式向被投資企業投入資金,未來所分回的資金回報在被稅收認定為“股息紅利”性質的情況下,需要穿透回合伙企業的股東去納稅,適用20%或25%的所得稅稅率。同樣的,被投資企業也無法在企業所得稅稅前扣除這部分支出。 如果選擇“股東借款”的形式,合伙企業作為出資方構成增值稅的納稅義務人,由合伙企業繳納6%的增值稅并向被投資企業開票。但是所得稅將穿透回合伙企業的上層股東分別繳納20%的個人所得稅或25%企業所得稅,總體稅負在26%或者31%。此時被投資企業則可以在企業所得稅稅前扣除這部分支出。 對比上述兩種方式,如果是通過合伙企業平臺作為股東來作資金的投入主體,選擇股東投資的形式將因為穿透和不能適用免稅政策而承擔大額的所得稅稅負。相比之下選擇股東借款則可能因為合伙企業上層股東存在自然人股東而有機會降低稅收負擔,整體稅收負擔區間遠低于投資的形式。具體稅收差異情況如表4所示: 表4-合伙企業股東投入2億元資金整體稅收差異對比表 04、總結 都說資金很貴,對于企業來說承擔高昂的資金成本本身就是一股強大的運營壓力,所以資金的投入方式就顯得極其關鍵。如我們本文所作分析,在不考慮債資比和關聯公司之間是否存在虧損彌補的問題下,股東身份的差異性在稅收視角里將對資金的投入選擇產生重大影響,選擇對方向將有利于提高資金的使用效益,選擇錯則可能因為稅收成本的增加而變相抬高資金的實際使用成本。 所以對于企業經營者或股東而言,需要在經營中時刻嵌入稅務管理和稅務規劃的管理思維,必要時借助稅務專業人士的力量,避免因稅務管理能力的缺失而給經營造成不可逆轉的損失。 合肥深度稅籌 專業稅務籌劃機構 |